在Excel中使用平均值/目標線創建圖表
在Excel中,將水平或垂直線插入圖表可能是一項常見的任務,該水平或垂直線可能引用一些目標值或平均值。 通過這種類型的行,可以輕鬆地將實際值與目標值或平均值進行比較,借助此行,您可以輕鬆地看到值在此參考值之上和之下的位置,如下面的屏幕截圖所示。 本文,我將討論如何在Excel中使用平均線或目標線創建柱形圖或條形圖。
帶水平線的柱形圖 | 垂直線條形圖 |
![]() |
![]() |
- 創建水平或目標線水平的柱形圖
- 在柱形圖中添加具有不同值的目標線
- 使用單選按鈕動態創建具有平均線的柱形圖
- 創建垂直或均線或目標線的條形圖
- 在條形圖中添加具有不同值的目標線
- 使用方便的功能將目標/平均線添加到柱形圖或條形圖中
- 下載帶有平均值/目標線的圖表樣本文件
創建水平或目標線水平的柱形圖
要創建水平線或目標線水平的柱形圖,請執行以下步驟:
1。 如果要用平均線創建柱形圖,首先,應計算數據列表的平均值,請在空白單元格中輸入以下公式,然後拖動自動填充手柄將公式複製到其他單元格,請參見屏幕截圖:
2。 然後,選擇包括平均值的數據范圍,然後單擊 插入 > 插入柱形圖或條形圖 > 聚集列,請參見屏幕截圖:
3。 然後在工作表中插入一個柱形圖,您可以根據需要刪除不需要的元素,例如圖表標題,網格線,請參見屏幕截圖: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4。 然後,請右鍵點擊平均數據系列(橙色條),然後選擇 更改系列圖類型 從上下文菜單中,查看屏幕截圖:
5。 在 更改圖表類型 對話框中的 選擇數據系列的圖表類型和軸 列錶框,選擇 折線圖 來自 圖表類型 的下拉列表 中等 數據系列,請參見屏幕截圖:
6。 然後,單擊 OK 按鈕,您將獲得如下圖所示的圖表:
7。 接下來,您可以為該平均線添加數據標籤,雙擊以選擇該線的最右側數據點,請參見屏幕截圖:
8。 然後,單擊 圖表元素,檢查 數據標籤 框,並且已經為平均線插入了數據標籤,請參見屏幕截圖:
在柱形圖中添加具有不同值的目標線
有時,您可能需要將實際值與每行不同的目標值進行比較,在這種情況下,為了更清楚地顯示目標值,以下圖表類型可能會有所幫助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要創建此類圖表,請按以下步驟操作:
1。 首先,選擇數據范圍,然後單擊 插入 > 插入柱形圖或條形圖 > 聚集列 插入圖表。
2。 然後,右鍵單擊目標數據系列(橙色條),然後選擇 更改系列圖類型 從上下文菜單的 更改圖表類型 對話框中選擇 折線圖 來自的目標數據系列 圖表類型 下拉列表,請參見屏幕截圖:
3。 然後,點擊 OK 按鈕,然後雙擊目標行,然後選擇 格式化數據系列,請參見屏幕截圖:
4。 在開 格式化數據系列 窗格中的 填充線 標籤,選擇 沒有線 來自 Line 部分,請參見屏幕截圖:
5。 仍在 填充線 標籤,切換到 標記 部分,選擇 內建的 來自 標記選項 部分,然後在 類別 下拉菜單中,最後設置與您的條形寬度相對應的大小 尺寸 框,請參見屏幕截圖:
6。 然後,根據需要,為目標行設置顏色 填 部分,請參見屏幕截圖:
7。 最後,您可以根據需要刪除不需要的元素,例如圖表標題,網格線。
使用單選按鈕動態創建具有平均線的柱形圖
如果現在有一張大型表,其中包含該產品多年的銷售量,那麼現在,您希望在圖表中顯示每年的平均折線。 為了處理此任務,您可以通過單擊單選按鈕使用帶有平均線的圖表,如下圖所示。 選擇相應的年份時,將動態顯示帶有平均線的圖表。
要創建此動態圖表,首先,應插入幾個單選按鈕,然後創建該圖表所基於的輔助數據表,最後將圖錶鍊接插入到該單選按鈕。 請執行以下步驟:
首先,插入幾個單選按鈕
1。 點擊 開發人員 > 插入 > 選項按鈕(表單控件),然後繪製四個單選按鈕並根據需要編輯文本,請參見屏幕截圖: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2。 然後,右鍵單擊第一個單選按鈕,然後選擇 格式控制 從上下文菜單中,查看屏幕截圖:
3。 在開 格式化對象 對話框中的 控制 標籤中,選擇一個單元格以從 細胞 鏈接文本框,然後單擊 OK 要關閉它,請參見屏幕截圖:
其次,插入一個輔助數據表,用於基於以下內容創建圖表
4。 將產品名稱從原始表複製到新的範圍,然後將以下公式應用到新復制的數據旁邊的空白單元格中,然後拖動填充手柄以獲取結果,請參見屏幕截圖:
5。 現在,當您單擊一個單選按鈕時,相應的數據年份將自動顯示,如下圖所示:
6。 然後,您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計算平均值,請參見屏幕截圖:
三,基於新的助手數據表創建圖表
然後,選擇新創建的數據,然後應用上面的數據 方法2的步驟8-步驟1 用於創建具有平均線的柱形圖,您將動態獲得具有平均線的圖表。 參見下面的演示:
創建垂直或均線或目標線的條形圖
本節將介紹如何創建平均值或垂直目標的條形圖,方法如下:
1。 首先,創建一個助手數據表,輸入 X 及 Y 分成兩個單元格,然後將平均值計算到單元格D2和D3中,請參見屏幕截圖:
2。 然後輸入號碼 0 及 1 將Y值放入單元格E2和E3中,請參見屏幕截圖:
3。 然後,選擇原始數據范圍,然後單擊 插入 > 插入柱形圖或條形圖 > 聚集的酒吧,請參見屏幕截圖:
4。 並將條形圖插入到工作表中,然後右鍵單擊該條,然後選擇 選擇數據 從上下文菜單中,查看屏幕截圖:
5。 在彈出 選擇數據源 對話框中,單擊 加入 按鈕,請參見屏幕截圖:
6。 然後,在 編輯系列 對話框中,在 系列名稱 文本框,然後選擇具有X值(在本示例中為D2:D3)的單元格, 系列值 文本框,請參見屏幕截圖:
7。 點擊 OK > OK 關閉對話框,新數據系列現已添加到您的條形圖中(兩個橙色條形圖),然後右鍵單擊該橙色條形圖並選擇 更改系列圖類型,請參見屏幕截圖:
8。 在彈出 更改圖表類型 對話框中選擇 平滑線散佈 來自 圖表類型 放下 中等 數據系列,請參見屏幕截圖:
9。 然後,點擊 OK 關閉對話框,然後將新數據系列沿主Y軸轉換為數據點,然後右鍵單擊該條,然後選擇 選擇數據 從上下文菜單中,查看屏幕截圖:
10。 在 選擇數據源 對話框,在圖例條目(系列)列錶框中,單擊 中等 選項,然後單擊 編輯 按鈕,請參見屏幕截圖:
11。 然後, 編輯系列 彈出提示框,在 X系列值 框中,選擇兩個X單元格(D2:D3),然後在 Y系列值 框,選擇兩個Y單元格(E2:E3),請參見屏幕截圖:
12。 點擊 OK > OK 關閉對話框,您可以看到垂直平均線已添加到圖表中,請參見屏幕截圖:
13。 然後,右鍵單擊輔助垂直軸(右軸),然後選擇 格式軸 從上下文菜單中,查看屏幕截圖:
14。 在開 格式軸 窗格中的 軸選項 標籤,在 軸選項 部分,類型 1.0 在 最大值 綁定框,您將獲得如下圖所示的圖表:
15。 最後,您可以根據需要刪除輔助垂直軸和不需要的網格線,現在,帶有垂直平均線的條形圖已完成。 看截圖:
在條形圖中添加具有不同值的目標線
要在條形圖中添加具有不同值的目標線(如下面的屏幕截圖所示),請按以下步驟操作: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1。 選擇數據范圍,然後單擊 插入 > 插入柱形圖或條形圖 > 聚集的酒吧 要插入條形圖,請參見屏幕截圖:
2。 然後,右鍵單擊目標數據系列(橙色條),然後選擇 格式化數據系列 從上下文菜單中,查看屏幕截圖:
3。 在開 格式化數據系列 窗格中的 系列選項 選項卡,將系列重疊更改為 100%,請參見屏幕截圖:
4。 仍在 格式化數據系列 窗格,切換到 填充線 標籤,選擇 沒有填充 來自 填 部分,請參見屏幕截圖:
5。 接下來,前往 影響 標籤,在 陰影 部分,請設置以下操作:
- 從中指定所需的顏色 顏色 落下;
- 將模糊設置為 0點;
- 然後,將角度調整為 0°;
- 最後,將距離更改為 2pt 如你所需。
6。 現在,切換到 系列選項 再次點擊標籤,選擇 副軸 來自 系列選項 部分,並將間隙寬度更改為 90% 根據需要。 看截圖:
7。 最後,根據需要刪除不需要的元素,例如圖表圖塊,X軸頂部,網格線,您將獲得具有不同目標線的條形圖,如下圖所示:
使用方便的功能將目標/平均線添加到柱形圖或條形圖中
Kutools for Excel 提供50多種Excel沒有的特殊類型的圖表,例如 項目符號圖, 目標和實際圖表, 差異箭頭圖 等等。 借助其方便的圖表工具, 向圖表添加線,只需在Excel中單擊即可將目標線或平均線添加到柱形圖或條形圖中。 點擊下載 Kutools for Excel 免費試用!
下載帶有平均值/目標線的圖表樣本文件
最佳辦公效率工具
Kutools for Excel - 助您脫穎而出
您想快速完美地完成日常工作嗎? Kutools for Excel 帶來 300 項強大的高級功能(合併工作簿、按顏色求和、拆分單元格內容、轉換日期等...),為您節省 80% 的時間。
- 專為1500種工作場景設計,幫你解決80%的Excel問題。
- 每天減少數千次鍵盤和鼠標的點擊,減輕您疲倦的眼睛和手的疲勞。
- 在3分鐘內成為Excel專家。 不再需要記住任何痛苦的公式和VBA代碼。
- 30天無限制免費試用。 60天退款保證。 免費升級和支持2年。

Office選項卡-在Microsoft Office(包括Excel)中啟用選項卡式閱讀和編輯
- 一秒鐘即可在數十個打開的文檔之間切換!
- 每天為您減少數百次鼠標單擊,告別鼠標手。
- 查看和編輯多個文檔時,將您的工作效率提高 50%。
- 像Chrome,Firefox和新的Internet Explorer一樣,為Office(包括Excel)帶來高效選項卡。
